《投资者网》侯书青

近日,海伦司发布了2023年上半年业绩预告。公告显示,截至2023年6月30日,公司业绩预盈,但是收入却出现了同比下滑。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海伦司业绩预盈其实并不意外,近几个季度公司一直都有降本增效的举措。近期回归的加盟制以及加盟门店的业绩表现也不负众望,其利润水平显著高于直营门店。茶饮行业的“加盟风”仿佛也在此时吹动着海伦司的酒旗。

与前两年相比,小酒馆概念已经不再引人注目,但这仍旧是一个在国内尚未被充分开发的市场。不同地区涌现出了一批地方性的酒馆品牌,不少传统的啤酒企业、餐饮企业也对此颇感兴趣,海伦司将面临更多的挑战。

降本增效

总的来看,海伦司的这份公告所透露的信息较为正面。

2023年上半年,海伦司的净利润预计约为1.55-1.6亿元,经调整净利润为1.7-1.8亿元,与去年同期经调整净亏损9990万元相比有较为明显的进步。对于扭亏,海伦司在公告中表示是由于疫情放开、客流回复、成本、规模等综合因素带动毛利上升所致。

但在利润扭亏的同时,公司的收入却出现了同比下降。上半年预计总营收7-7.2亿元,同比下滑20%左右。2022年财报显示,当年公司营收同比下滑15%。这意味着海伦司虽然在财务上实现了扭亏,但公司营收规模的下降幅度正在扩大。

海伦司能够实现扭亏,源于近几个季度以来的降本增效,这一点在往期财报中表露无遗。

2023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海伦司的营业成本同比下降了15%,销售费用下降14%,管理费用增长33%,财务费用与同期持平。此外,门店的日均营业额同比增长了21%。正如上文所说,海伦司的收入规模一直在萎缩,一季度也不例外。

更重要的是海伦司一季度的门店数量减少了59家,总数为762家。在上市之初,海伦司计划将所募资金的7成用于门店扩张,并计划在2023年底达到2200家门店。但按照目前的架势看,海伦司想在接下来的半年内完成这一开店目标难度不小。

海伦司想到的办法是,把上市之前扔掉的加盟制捡起来。

加盟制计划回归

2023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海伦司账上现金余额仅为1.04亿元。2023年6月,海伦司在公众号宣布启动一项加盟商招募计划。加盟制不仅能让公司把租金、人力等开店成本转嫁给加盟商,还能为海伦司带来多一份收入,更何况,海伦司早年间也有过相关经验。

2018年,海伦司的加盟门店数量一度占据了门店总数的半壁江山,加盟费收入在当期营收中的贡献率也曾达到40%的水平。然而,海伦司在2021年上市前将旗下的加盟门店全面整合为直营门店。

为此,海伦司向当年的89家加盟商支付了2534.3万元用来收购资产。这样的做法有其合理之处,对于一家连锁企业而言,完全的直营模式能让旗下门店高度标准化,在保持品控的前提下,也更加便于管理。

事实也是如此,截至2022年上半年,海伦司的门店数量从2018年的162家猛增至846家。全直营模式下的海伦司这一时期的线下扩张能力确实能打。

而扩张带来的成本压力,也反映在海伦司的财报上。尽管海伦司不会像奈雪、喜茶一样将门店选址放在昂贵核心商圈,但在2021年之后,租金成本在总收入中的比重仍长期维持在15%左右的水平,海伦司的模式在此期间飞快“增重”。

同时攀升的还有人力成本,2022年末,公司的人力成本从2021年同期的5.8亿元增至10.04亿元。单看2022年上半年,公司的总收入8.74亿元,但人力、租金、原料三项成本就达到了8.6亿元。也正是在2021-2022年间,海伦司的净亏损累计超过18亿元。

国金证券的研报显示,截至2023年6月底,海伦司线下门店总数约为676家,比2022年底减少91家,另有196家门店暂停运营;窄门餐眼的数据显示,海伦司近期的在业门店可能仅为491家,从侧面印证了国金证券的数据。

综合上述信息,海伦司此番重启加盟制,或许意在对冲关店潮对公司经营规模的冲击。资本市场仿佛也从这一举动中嗅到了一些信息,加盟计划官宣后海伦司连续6个交易日下挫。上半年业绩预报发布前,股价一度跌至历史最低的6.32港元,海伦司的整体市值较上市首日蒸发超过7成。

小酒馆外有护城河吗?

海伦司能够成功上市,离不开2020年的那一波关于“小酒馆”的热度。海伦司也称得上眼疾手快,市场的目光在那之后很快就被新能源、半导体、AI等更具投资“美感”的板块所吸引。

但这条赛道并未就此沉寂,融资事件虽然再未见过有明显增加,但入局的玩家却越来越多。这背后折射出了“小酒馆”在消费场景、品类上的单一性,本质是这条赛道与餐饮的合流。它仍吸引着一些资金的目光,但如今,金主们有了更多的选择。

查看2020年小酒馆赛道上的投资事件不难发现,当年获得融资的企业中,“酒馆浓度”相当高。除了海伦司、胡桃里,猫员外、优布劳等品牌都具有鲜明的酒类特征。

而到了2021年小酒馆成为热点时,情况开始变得微妙起来。越来越多的餐饮品牌也参与进来想要分一杯羹,有的品牌只是想在融资之前蹭一波热度,有的则摆开一副要大干一场的架势。

和府捞面在2021年新增了“小面小酒”店型,蹭上了“面馆”、“酒馆”的热度,几个月后便斩获新一轮融资;呷哺呷哺旗下的凑凑火锅在2021年1月就新增了“火锅+酒馆+茶饮”的店型,2023年初,凑凑在大连万象汇的门店升级为小酒馆。

酒类和餐饮之间的合流,不仅表现在餐饮品牌身上,一些传统酒企也蠢蠢欲动。

比起开一家传统的酒馆,啤酒企业有自身的品牌加持,餐饮品牌有现成的门店、人员,只需要更新菜单。更重要的是,餐饮场景能够打破营业时间限制,它不仅可以晚上才开业,白天也有生意可做。而众多主打“日咖夜酒”概念的小店,在模式上也比一家酒馆更具想象力。

东亚前海证券预测国内小酒馆市场目前远未达到饱和,若以7.55%的复合增长率发展,市场达到饱和还需要等到2047年。从时间上看,小酒馆还有很多的时间用来发育。但在空间上,各种品牌的争相跨界,也在不断拷问着海伦司们的商业模式。

海伦司或许曾以为自己的小酒馆开在一座孤岛上,可实际上这是一条商业街,街上各行各业都在用自己的行动,挑战着小酒馆的护城河。(思维财经出品)■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