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要求“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江苏省市场监管局认真落实市场监管总局决策部署,创新思路举措,强化落实执行,全面推进反垄断执法、公平竞争审查和竞争倡导工作,努力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紧抓民生问题 打出治乱“组合拳”江苏省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解决民生领域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是市场监管工作重中之重。江苏市场监管部门以反垄断执法专项行动为重点,开展突出问题整治,维护人民群众利益,努力实现反垄断执法政治效果、社会效果与法律效果相统一。”  据悉,江苏省印发《2023江苏省民生领域反垄断执法行动实施方案》,将省局相关处室、各设区市市场监管局纳入专项行动分工,提高推进合力,坚持以案促改、标本兼治,推动垄断问题源头治理,着力构建垄断问题综合治理机制。  为回应民生诉求,江苏省市场监管局统筹市县等多方力量,全面推进对原料药、平台经济、混凝土等民生重点领域垄断线索的核查处理,截至目前,已累计受理处置各类垄断线索46件,其中市场垄断36件、行政性垄断10件。  “针对燃气领域垄断举报多发易发问题,需要集中力量重点整治。今年初查办南京中燃燃气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案,罚没款合计5040万余元。”该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江苏市场监管部门重点开展燃气行业垄断问题整治,并对多家燃气企业开展合规培训,以案释法引导建立竞争合规体系。  事前指导和事后评估工作同样重要。江苏市场监管部门通过完善早发现、早纠正的梯次监管工具,综合运用行政指导、约谈告诫等多层次监管手段,及时介入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处置,力争把违法行为消除在萌芽状态,推动实现案件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相统一。聚焦评估考核维护公平“一杆秤”如何不断提升公平竞争审查工作质效?江苏市场监管部门通过半年实践和努力,给出四个关键词:制定规则,建设品牌,增强约束,强化执法。  今年上半年,江苏省市场监管局组织召开全省迎检部署会,搭建省、市、县三级迎检联络员工作专班,按时完成市场监管总局要求开展的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实施情况第三方评估工作,超量完成政府部门、企业调查问卷填写,成功组织线上领导座谈会、21家企业座谈会、省级部门及区级部门现场座谈会。通过市场监管总局组织的公平竞争审查第三方评估来检验、查找工作不足,不断完善各项制度。  “科技是创新第一动力,强化信息化审查品牌建设是我局创新之举。”该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前段时间,江苏省市场监管局成功上线公平竞争审查在线监测评估系统3.0版,推出数据看板、机器人小竞问答、双随机抽查等新功能,使公平竞争审查工作更加智能化、规范化、专业化。今年以来,江苏市场监管部门共监测存量文件21万余份,发现风险文件241份,已认定并纠正违规文件74份。  此外,江苏市场监管部门完成2022年度对各设区市公平竞争审查高质量、专项督查、政府信用评价三项考核,总结推广经验做法,督促改进薄弱环节,切实强化公平竞争审查刚性约束。  为加大行政垄断案件查处力度,江苏省市场监管局发布开展制止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执法专项行动公告,多渠道拓宽案件线索来源,多途径提升办案效果。针对保险行业行政性垄断多发问题,赴徐州开展“学平险”调研,评估“学平险”开展模式对市场竞争的影响,探索建立公平竞争审查与行政性垄断案件查处的有效衔接机制。推进点面结合 宣传引导“零距离”如何切实做到助企纾困?江苏省市场监管局紧盯“践行宗旨为企解难”目标,点面结合,多维度优化营商环境。  针对有反垄断合规需求的企业,江苏省市场监管局主动上门,系统进行合规辅导,指导其依法开展业务、维护自身权益。“今年以来,我局先后对中石油江苏分公司、淮安新奥燃气、江苏吴中医药集团等企业开展上门辅导,获得企业好评。”该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据悉,江苏省市场监管局在地铁广告栏、微信公众号、网站等集中发布民生领域反垄断执法宣传标语和信息,营造良好氛围;针对扬州市各类电商平台企业开展反垄断合规培训,通过以案释法,引导建立竞争合规体系。  此外,江苏省市场监管局不断完善登记注册、信用监管、合规培训三个维度风险预警机制,在省局数智化平台上,按照企业类型、行业分类分别展示省、市两级达到经营者集中申报标准企业情况,引导企业增强集中申报意识,助力企业依法做强做大。  “有了示范,企业才会更加主动合规竞争。”该负责人表示,江苏省市场监管局积极拟定竞争合规示范点创建实施方案,试点推广企业竞争合规示范点创建,并通过有效评级引导激励企业主动做好竞争合规工作。  据了解,接下来,江苏省市场监管局将扎实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聚焦原料药、建材、汽车等重点民生领域,开展常态化反垄断执法,切实保障群众利益。二是深化公平竞争审查,统筹推进竞争政策实施,并进一步改进公平竞争审查信息化系统,优化完善在线监测评估技术工具,提升系统审查效率和准确度。三是积极探索竞争合规试点创建,深入开展公平竞争政策宣传周活动,推动形成争创合规示范、共创公平竞争的良好氛围。

□本报记者 祝 富 通讯员 潘曾玉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