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电赛道迎来新的入局者。9月22日,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600104.SH,以下简称“上汽集团”)发布消息称,近日,由上汽集团联合中国石化、中国石油、宁德时代、上海国际汽车城共同投资的上海捷能智电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捷能智电”)正式成立,注册资本达40亿元人民币。
《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到,捷能智电将以动力电池租赁业务为核心,开展换电技术研发推广、电池运营管理、大数据服务等,构建车电分离完整生态,打造标准化平台,旨在为新能源车主带来安全、可靠、方便、快捷的优质出行体验。
在网络方面,捷能智电将依托中国石化、中国石油遍布全国的5万余座加油站网络,升级打造“可换电、可充电”的综合能源服务站。在车型方面,上汽集团旗下飞凡、荣威、MG、大通等品牌,即将陆续推出换电车型,覆盖SUV、轿车、MPV及商用车等全部品类。
【资料图】
换电赛道火热
众所周知,在政策支持与创新推动下,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迅速,不仅成为汽车市场的强劲增长点,也为推进“双碳”战略、确保能源安全做出积极贡献。
数据显示,今年1~8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397万辆和386万辆,同比增长1.2倍和1.1倍;出口34万辆,同比增长97.4%;新能源汽车销量占全部汽车销量比重达到22.9%。
此外,截至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突破1000万辆,市场渗透率已接近25%。这也意味着,新能源汽车已从导入期迈入成长期,行业发展重点转向消费者需求和体验提升。
“补能”始终是新能源车主的关注的话题之一。在新能源汽车的补能方式中,换电越来越受到外界的重视。艾瑞咨询发布的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换电市场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用户需求与充电模式矛盾加深,使得新能源汽车“充电难”“充电慢”等问题愈加凸显,加之超快充模式受基础设施配套难、对电池损耗大等因素影响,难落地。
报告指出,在上述背景下,换电市场迎来发展转机,多项支持政策出台,资本涌入,技术不断成熟,商业模式逐渐成形,多方利好因素推进换电模式发展。据悉,2021年中国换电站保有量达1406座,同比增长1.5倍。
在政策方面,上述报告指出,“双碳”目标、《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电动汽车换电安全要求》(GB/T 40032—2021)等政策出台,进一步推进中国新能源汽车换电市场标准化统一,并实现快速发展。换电技术逐渐成熟,底盘换电凭借换电效率更高,安全风险系数低等优势成为市场主流模式。
上汽集团方面则表示,近年来,换电模式的高效、安全、经济,以及对电网友好等优势逐步凸显,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加码,但不同规格补能设施的重复建设、不同车型的换电互不兼容等问题,减缓了产业的发展速度。
对于换电市场的未来发展前景,报告从供给端预测:结合各整车厂商、换电站运营商的未来换电站建设规划,预计到2025年国内换电站总数将超3万座。从需求端保守预测,到2025年中国换电站保有量将近8千座,整体市场规模近千亿。
多方势力入局
标准不统一则是换电行业面临的难题之一。为了普及换电模式,推动标准统一,加速网点布局,提升用户体验,产业巨头携手入局。
据悉,上汽集团持续加大新能源汽车研发投入,打造电动智能网联“七大技术底座”,构筑面向未来的体系优势;中国石化、中国石油积极推动绿色转型,不断提升清洁能源供应能力,构建人—车低碳生活圈;宁德时代携电池研发及制造领域的先发优势,加速布局换电新赛道;上海国际汽车城积极打造国家级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引擎,构建智慧交通新生态。
记者了解到,捷能智电聚合各方优势,以车电分离模式为抓手,将电池看作能源服务的一部分,变“买车加油”为“买车身加电”,为行业提供标准化、通用化的普适性解决方案。
对消费者而言,捷能智电将带来全方位的补能新体验:以租代买,降低初始购车成本;可充可换,补能方式多种多样且更加便捷;车辆保值,免去电池衰减带来的整车估值降低;用升级的用户体验,切实助推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长。
与此同时,捷能智电还通过开创补能新业态,推动加油站向综合能源服务站转型,为能源服务端打造新增长点。在电力网络端,它可以平衡电网负荷,构建虚拟电厂,有力提升总体效能。对电池制造端,在提升产业规模的同时,它还可以促进电池梯次利用,带来巨大的环保效益。
上汽集团方面表示,未来,捷能智电将依托股东各方的业务优势,在核心技术、商业模式、市场开拓等方面发力,打造业内首屈一指的完整产业链,以开放态度欢迎各方合作伙伴的加入,共同推动换电产业迈入标准化时代,引爆千亿级换电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