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是财富管理行业的必由之路,《中国财富管理能力评价报告(2022)》显示,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一系列金融科技的发展,传统金融行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实现了延展创新,而财富管理与金融科技的深度耦合,使得财富管理业务更加普惠、便捷、智能和安全。

数字化是财富管理行业的必由之路,这一观点正得到越来越多的实践证明。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中国财富管理能力评价报告(2022)》(以下简称“《报告》”)显示,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一系列金融科技的发展,传统金融行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实现了延展创新,而财富管理与金融科技的深度耦合,使得财富管理业务更加普惠、便捷、智能和安全。

那么,不同类型财富管理机构经历了怎样的数字化进程?面对数字技术革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各类型机构还将怎么做?

银行理财金融科技投入持续加大

综合各类型财富管理机构的财富管理能力之后,《报告》认为,银行仍为财富管理行业中流砥柱,金融科技投入持续加大。

“金融科技帮助银行实现财富管理产品和服务创新,结合应用场景加强模型开发,向用户提供触手可及的金融产品与服务;数字化转型帮助银行优化升级营销策略、整合触客渠道,实现全渠道交互融合、多层级协同联动,提高服务效能和客户满意度。”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副所长宋科表示。

据宋科介绍,从财富管理能力评价结果来看,前20名中有18家为银行,前10名中有9家为银行,与2022年上半年保持不变。券商权益类基金市场占有率环比增速最高。从数字化能力看,券商已初步建立数字化财富管理生态;公募基金公司发展空间较大,信息化生态有待优化。此外,第三方机构依托互联网发展迅速,数字化转型上具备技术优势。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教授、中国数字金融合作论坛秘书长张健华表示,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数字化发展指数中基金业的变化巨大。同时,第三方机构的作用开始逐渐凸显,一些平台企业开始凭借强大的技术实力、技术优势以及数据整合能力,竞争能力开始凸显。

“金融行业在向高质量发展转型,财富管理将成为银行竞争新焦点。当前,数字赋能正成为新增长的重要路径,只有构建数字化运营体系才有可能在财富管理的赛道中跑赢市场。”杭州银行董事长宋剑斌表示。

兴业银行副行长张旻表示,我国财富管理正向“智慧化 生态化”转型,商业银行正致力于通过科技赋能,打造一体化数字化平台,实现金融科技与财富管理深度融合。

财富管理实现数字化转型

“数字化转型的基础是数据,全面信息化就是要做强做实数据生产环节,让所有业务入系统,所有制度入系统,以信息技术代替手工操作。这不仅是为了提升工作效率,更重要的是通过对系统流程的刚性管控,确保业务依法合规稳健经营。”谈及如何实现数字化,工银理财副总裁王屯说,通过系统支撑公司的信息化运营,这只是第一步,接下来以业务数据化实现数字化、可视化经营管理,同时密切跟踪新技术研究成果,加快应用推广步伐,为客户提供更加优质的财富管理服务。

宋剑斌认为,在数字经济时代,商业银行建立“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的数字底层逻辑成为当务之急,商业银行应建立端到端的前中后台数字化运营。

在中信建投证券执委会委员张昕帆看来,科技发展应当以人为本,数字化必须建立在以人为核心的基础上,要为资产的保值增值作出贡献。单纯的数字化无法实现保值增值目的。实现保值增值目的要靠经验,但是我们现在对于经验有所忽视。以基金为例,相对于选择什么基金,持有时间是获得收益的决定因素。

张健华认为,在数字经济时代,如何实现财富管理数字化并发挥金融数据要素价值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传统财富管理行业仍然存在产品不够丰富、机构投资、管理能力不足的问题以及居民金融素养有待提高等问题,数字化技术可以助力财富管理实现业务转型。

智能化是财富管理未来发展趋势

从顶层设计看,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指出“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业内人士认为,金融领域应加快数字技术创新应用,全面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从竞争态势上看,全球领先资管机构在数字化战略引领下,正在积极推动数字化在资管全价值链的广泛应用;我国资管行业也进入了信息化二次升级期和智能化发力期。

王屯表示,以ChatGPT上线为重要标志,数字化转型正在向智能化加速迈进,智能化也将带动生产生活方式发生根本性变革。拥抱和有效利用新兴科技,加速推动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将成为银行资管发展的核心动能,将极大提高公司运营效率,提升客户服务能力,有效控制风险,实现高质量发展。

张健华提出,财富管理数字化、智能化升级离不开数据要素的有力支撑,而大数据分析是财富管理数字化转型的基础能力。

“数据要素与传统生产要素有个重要差别,即它不被消耗,并且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逐渐积累,具有边际报酬递增效果。流通是数据成为生产要素的充分必要条件,数据如果缺乏流通就没有市场,没有市场,要素的价值就无法实现。”张健华认为,在数据的采集方面,个人信息采集处理必须同时遵循“充分授权、最少、必要”三项原则,但目前“最少”和“必要”范畴在数据实际采集过程中难以界定。此外,数据主体二次授权原则需要引起重视,需要防止“一次授权多次使用”以及“链式使用”所引发的风险。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