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报季接近尾声,新能源车产业链上下游上半年的真实情况,也随之浮出水面。

这边厢,整车车企亏损扩大。8月23日晚间,小鹏汽车披露的数据显示,二季度净亏损27亿元,同比扩大126.1%。不久前,理想汽车也公布了新的数据,净亏损2.355亿元,亏损幅度同比扩大172.2%。

而那边厢,电池企业却“这边风景独好”。今年上半年,宁德时代净利润同比大增82.17%,华友钴业也同比增长54.6%。增幅更大的融捷股份、盛新锂能,同期净利润更是同比大增4443.99%、950.4%。


(资料图)

当新能源行业被普遍看好,新能源车市场份额不断增加的当下,上游的锂矿和电池厂商赚了个盆满钵满,下游整车却是“越卖越亏”。上游“富足”、下游“吃土”,新能源产业链要“劈叉”到几时?

上下游业绩大“劈叉”

截至8月24日,包括锂矿、锂电池、新能源整车在内,已有数十家新能源车上下游上市公司发布了最新的财报。对比今年一季度、上半年净利润增长率,可以发现锂矿、锂电池、新能源整车各个不同环节巨大的差异。整体而言,越上游、赚得越多;越下游,亏得越凶。

小鹏汽车财报显示,二季度,该公司营收74.36亿元,高于市场预期的72.04亿元,同比增长97.7%;毛利率则从一季度的12.2%下降至10.9%,较2021年同期的11.9%也有所下滑。同期,该公司净亏损达到27亿元,同比下跌126.1%。扣除9.38亿元的汇兑损益,该公司上半年亏损也超过34亿元。

同样尴尬的还有理想汽车。2022年上半年,理想汽车营业亏损达到13.9亿元,较去年同期的9.44亿元增加了47.5%,净利润亏损为6.29亿元,同比扩大5.6%。

而在另一边,电池龙头宁德时代却赚得盆满钵满。今年上半年,该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129.71亿元,同比增长156.32%;归母净利润81.68亿元,同比增长82.17%;基本每股收益3.52元。天齐锂业业绩预告也披露,预计1-6月利润为96亿元至116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加11089.14%至13420.21%。

第一财经统计发现,今年一季度,16家A股新能源整车公司算术平均后的扣非净利润同比下跌约94.56%,目前已披露中报算术平均的扣非净利润同比下跌幅度达到了108.48%。

这一数据在锂电池行业和锂矿行业大为不同。统计的A股81家锂电池概念股2022年一季度的算术平均扣非后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率为247.47%,已披露中报的35家公司的算术平均数据为135.62%;锂矿行业的同比增长率更高,17家公司一季度算术平均的扣非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率达到1750.36%,上半年整体达到836.38%。

越卖越多、越卖越亏

蔚小理三家厂商的收入,从2019年开始经历了快速增长,主要由于车辆销售数量增幅明显增长。

202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合计销售132.26万辆,同比增长9.66%,略超市场预期,合计占比5.23%,月度销售呈现前低后高走势。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合计销售350.72万辆,同比增长165.17%,合计占比13.36%,月度销售占比总体持续提升。2022年1月至7月,我国新能源汽车合计销售259.10万辆,同比增长116.97%,合计占比21.51%。

明明新能源车销售体量不断上升,净利润却依旧走低,除了研发投入的消耗外,上游的成本高企是关键。

以理想汽车为例,该公司上半年总交付量为60403辆,相当于每卖出一辆车亏1.04万元。以2021年的蔚来汽车净亏损40.16亿元计算,售出91429辆相当于卖一辆亏约4万元。不仅是蔚小理,哪吒汽车、威马等,类似的情况比比皆是。

而随着新能源汽车销量猛增,带来的需求增加,上游的电池各个环节,却又是另一番光景。

数据显示,最近两年来,电池级碳酸锂价格总体高位运行,2020年,碳酸锂价格走势先抑后扬,在7月初触底后持续回升至12月31日的5.35万元/吨。2021年以来,碳酸锂价格继续大幅飙涨,其中电池级碳酸锂由年初的5.35万元/吨大幅涨至年底的28.20万元/吨,较年初上涨427.1%。

这一涨幅,一直延续至今。2022年8月12日,电池级碳酸锂价格已经上涨至48.41万元/吨,较7月初的48.25万元/吨上涨0.31%。

不仅是碳酸锂,氢氧化锂亦是如此。2019年底,氢氧化锂的价格仅仅为5.63万元/吨,2021年以来价格大幅上涨,截至年底涨至22.99万元/吨,较年初的5.30万元/吨上涨 333.8%。今年8月中,电池级氢氧化锂价格已经升到了49.09元/吨,再次翻倍上涨。

不只是锂资源,作为动力电池重要组成的钴和镍也“物以稀为贵”,然而越贵越买,有货为先,以特斯拉、比亚迪为首的头部企业争先或签订钴金属大额合同,或大举收购锂矿项目。

或将加速优胜劣汰

“产业不同环节的扩产周期不同,在需求爆发的情况下,难免会有环节出现供应紧张,” 浙江华睿投资新能源投资总监张钰涵对记者表示,“之前的6F、VC、PVDF,以及铜箔、负极、磷酸铁,再到今天的碳酸锂,确实是一个存在上游涨价和缺货压制下游利润的问题。”

张钰涵认为,应辩证看待这一问题。“上游是面粉,下游是面包,从需求到面包再到面粉,都是一一的对应关系。”他说,“理论上,‘面包’也应该是缺货的,我们也确实在市场上看到了一车难求的状态,许多消费者都在为提车等待。”

为何新势力造车数量增长的情况下依旧缺车,且无法通过涨价解决利润问题?张钰涵认为这取决于两个层面:第一,特斯拉和比亚迪两大头部车企几乎是仅有的能赚钱的新能源整车企业,反映出只有具备规模效应和成本控制能力的车企,才可以在目前的成本和价格下赚钱。换言之,不赚钱的不是行业,而是没有规模效应和成本控制能力的车企,且这一现象在短期内不仅无法改变,还可能加剧。

第二,汽车的定价调整无法像上游资产价格调整般频繁。比如,碳酸锂价格按天波动,汽车却是按年来定价,车企难以通过有效手段进行对冲。

“事实上,新能源产车企的成本结构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差异,生产效率、成本控制能力、供应链控制能力都发生了巨大差异。”某新能源基金经理对记者称,“我们或许会看到一次加速后的优胜劣汰。”

市场在变化,但新能源赛道的关注度始终高企。博道基金研究总监兼基金投资部总经理张迎军认为,目前来看市场的主线还是碳中和的两个部分,一个是光伏、新能源汽车、绿电;另一个是传统能源。新能源车虽然只能算“半条主线”,但行业的景气度高,成为长期市场主线的潜力依旧巨大。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