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本报记者/才让本
夏日,走进共和县龙羊峡镇后菊花村的九曲里景区,碧蓝而又平静的龙羊湖面和田野里翻腾的金色油菜花相映成辉,到了夜晚,夜空里镶嵌着无数钻石般的星星以及在湖面亮起的美丽渔火,将夜色衬托得深邃又迷人。 依托美景,生活在后菊花的村民做起了旅游生意,开农家乐、采摘园、自助烧烤、露营基地……大伙儿在享受大自然馈赠的同时,不忘过去的苦日子,一心奔向红红火火的好日子。 后菊花村是一个移民村。自1986从龙羊峡库区搬迁到这里,300多户村民的日子一直过得不温不火。 2011年,后菊花村才开始慢慢有了变化。2012年,村上开始实施危房改造项目;2013年,实施党政军企共建等项目,村上的基础设施逐步完善;2016年,村民家的大门、围墙翻新……住房条件改善了,基础设施跟上了,生活环境变好了,大家对脱贫致富的想法愈发强烈。可是,想脱贫就得有产业,有带头人。“种植蚕豆要比小麦收入高,虽然有风险但值得冒险。”经过一番商量,2015年年初,村里的33名党员带头在自家的地种植了33亩蚕豆,而这33亩地,也成为了所有村民关注的焦点。 令大家没想到的是,秋收时蚕豆亩产达到600斤,远比种小麦收入高多了。此时的村民终于放下戒备心,在自家的地里种上了蚕豆。第二年,也就是2016年,全村的蚕豆种植面积一下子扩大到了26.27公顷。 党员看支部,群众看党员。在原村党支部书记杜金鑫的眼里,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从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主动承担发展路上的风险与损失,为群众致富增收寻找新思路,开辟新道路,是基层党支部义不容辞的责任。 目前,全州从草原大山深处、黄河库区共搬迁安置3757户13858人,为实现群众搬出后稳得住、能致富,各地区针对易地搬迁安置点党组织组建不及时、管理制度不健全、社会治理和后续扶持工作还有短板弱项等问题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
——建强党组织,发挥党建引领
组建易地搬迁安置点党组织,实现群众搬迁到哪里,党的组织就跟进到哪里。在贵德县河阴镇歇春园社区和兴海县安多民俗文化村建成党群服务中心,实现资源效能最大化。 推进党支部书记能力提升工程、党员进党校集中轮训工程,健全协商议事、村务公开、村务监督等制度,开展安置点“两委”班子运转情况“回头看”,推进基层党组织晋位升级。
——创新服务机制,解决群众
需求在安置点党组织带领下,落实专项资金,实施交通、水利、电网改造等项目,补齐基础设施、环卫环保、公共服务方面短板,为搬迁群众创造良好居住和发展条件。 推行“党支部+网格+联户”工作法,以党员带动搬迁群众参与安置点环境卫生整治、公共服务设施维护、治安巡逻等工作。开展“支部+党员+搬迁群众”四帮一带服务,帮助联系户学习政策、化解矛盾、解决困难、就业创业,带领联系户遵纪守法。
——加强群团协作,促进“三治”融合
建立工会工作站、共青团工作站、妇联工作站,调动起各类组织参与治理的积极性,开展以文明、和谐、卫生等为主题的宣讲评比活动,组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传统美德社会公德宣传、民俗艺术表演、传统体育比赛等,引导搬迁群众移风易俗,树立健康文明新风尚,促进文化交流、情感交融。 发展产业是乡村治理的重要支撑。2022年,海南州村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以下的村全面清零,收入10万元以上的村占总数的83%,开展安置群众就业技能培训12期800余人次,转移就业6200人。 如今的海南州,一幢幢漂亮整齐的楼房拔地而起,一方方青稞油菜交错的农田错落有致,一片片牛羊成群的草原生机勃勃,与一个个笑容满面的农牧民共同构成了一幅幸福安居的和谐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