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符晓波 谢开飞 王祝华 魏依晨 何星辉 通讯员 李玉莲 徐朝斌
8月15日,各地举办丰富多彩的生态文明主题活动,迎接首个全国生态日的到来。科技日报记者分赴福建、江西、贵州、海南,参与当地特色主题活动,实地感受我国生态文明试验区的新变化、新成就。
碧海蓝天、鸟飞鱼跃、生机盎然……从保护生物多样性到提升人居环境监测水平,从城市绿色低碳转型到建立生态大数据,我国生态文明试验区正积极发挥首创精神、大胆实践探索,执起“绿色”之笔,绘就一幅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
【资料图】
守护绿水青山 换来金山银山
“有了这套设备,森林碳汇数据再也不是‘糊涂账’了。”站在福建省龙岩市白砂林场观测塔前,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陈镜明兴奋地向记者介绍,这是由该院研发,一周前刚启用的“通量—大气—遥感观测平台”,用于移动采集森林碳汇和其他大气过程参数。
与以往的固定观测塔不同,这一平台一改传统固定采集单塔模式,使用双塔移动采集,为全球首创,极大提升了采集生态基础数据的精准度,将更好地服务于我国开展森林碳汇和气候变化等大科学问题的研究。
作为我国首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多年来,福建坚持绿色发展理念,聚焦碳中和目标,从发放全国首批“碳票”到建立全国首个农业碳汇交易平台,开展了一系列首创性探索实践。
推广新能源、建筑节能改造、提升智能控制技术,如今绿色低碳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已融入福建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2021年,由国贸控股集团打造的两栋137米双子星写字楼,通过购买二氧化碳排放量,抵消大楼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成为厦门首个“零碳大厦”。
近期,在江西省新余市分宜县年珠村山林里,野生动物调查人员拍摄到白鹇、果子狸、白腹巨鼠、黄腹鼬等8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及“三有”动物觅食、休憩的活动影像。一处洞穴8种动物现身,这里的生态何如,不言而喻。
“‘江豚微笑’‘万鸟齐翔’已成为美丽江西生动名片。”在江西主场活动中,相关负责人介绍,2020年起,江西省长江、鄱阳湖等重点水域开始实施禁捕退捕,3年来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今年,江西将禁捕退捕范围扩大至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河等“五河”干流天然水域,探索生态捕捞机制,建立生态渔业发展模式。如今,鄱阳湖国际观鸟周、江西森林旅游节等品牌影响力不断增强,美丽江西的成色不断提升。
呵护万物共生美丽家园
贵州省贵阳市白云区,曾是全国最大的铝工业基地之一,如今这里的七彩湖湿地公园,湖水碧波荡漾、成群野鸭戏水,让人流连忘返。曾经“臭水塘”,如今美丽湖,靠的是科技的治理力。
“通过大数据,把人防和技防结合起来,对河流湖泊实行动态管理。”沿河督查巡查是白云区河长制办公室工作人员谢天歌的日常,巡走在七彩湖边,谢天歌向记者介绍,基于“智慧白云—时空大数据平台”数字底座,目前白云区16条河流、17座湖库已全部纳入实时监控,不仅如此,通过构建“大数据+大生态”发展格局,这里的林地、空气也均在监测范围内。
依托大数据技术和人才优势,白云区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生态环境保护之路,全面实现生态保护“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共享”。
白云区是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作为中国首批国家级生态文明试验区之一,近十年来,贵州森林覆盖率提高20个百分点,累计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造林1695万亩,退耕还林面积居全国第一;累计治理石漠化1.31万平方公里,石漠化土地减幅达43%,石漠化治理面积居全国第一。
“海南长臂猿等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将空间让给雨林的承诺正在逐步兑现。”谈及海南省生态文明建设的标志性成果,海南国家公园研究院的执行院长汤炎非介绍,海南长臂猿是海南特有物种,是海南热带雨林的旗舰物种和指示物种,目前全球仅在霸王岭有37只,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认定为极度濒危物种。
海南国家公园研究院2019年建院之初,就将抢救性保护海南长臂猿作为一项主要的工作。目前,研究院先后开展《海南长臂猿繁殖生物学研究》等课题研究28项,为海南长臂猿的保护和研究提供参考与支撑。
近年来,海南省不断强化国家公园保护管理,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稳步提升。作为全国生态日地方特色活动之一,海南省2023年生态环境监测技术大比武8月12日至13日在海口举行。
“本次大比武旨在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不断提升生态环境监测人员思想道德和专业技术水平。”海南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肖建军说,海南省将以此次比赛为契机,加强生态环境监测人才队伍建设,培育和规范生态环境监测市场,通过比“谁的理论功底更扎实、谁更能发现监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谁的现场操作更规范”,不断提高海南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者的能力和服务水平。